“知梅学究”刘鸿恩
作者:王焕华 时间:2023-03-25 点击数:
清代河南名医刘鸿恩是最擅长应用乌梅的医家之一。他不仅喜用、善用乌梅治疗内科杂病,颇多研究心得和临床经验,还对乌梅倍加赞赏,情有独钟,视乌梅为知己,自号“知梅学究”。刘鸿恩著有《医门八法》一书,在这本书里,他特别偏爱乌梅,几乎各个章节里都要提到“独梅汤”。
刘鸿恩对乌梅的应用诀窍有五。一是治肝病,他指出:“乌梅最能补肝,且能敛肝,功效甚大,凡肝经病证,用之皆效。”并说“乌梅毫无邪性,可以多用,可以独用,可以与一切补剂并用”;二是治久痢体虚者,用独梅汤,“愈病无数”,并称赞“惟独梅汤能舒胃气于独绝”;三是治消渴病,用乌梅四物汤,上消加天花粉,中消加甘草,下消加麦冬,他的体会是“惟此能续阴气于垂尽,以此滋之补之”;四是治咳喘久不得止,重用乌梅,亦常奏效,虚喘甚者“宜独参汤合独梅汤,当阴阳将脱之候,得阴阳交济之功”;五为治疗胃气痛,用乌梅甘草汤,“往往一服即愈”。为此,他还援引友人任玉如治心痛(即胃气痛)歌:“三个乌梅两个枣,七个杏仁一起捣,加上一杯黄酒饮,不害心痛直到老。”既治且防,屡屡施之,甚有捷效。
医门八法,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法也。那时,从明朝传下来“肝无补法”的说法一直延续到了清朝,医家对于肝病,习惯从平肝、伐肝入手,以至于影响到肝体阴血的不足,出现因肝血虚而导致头痛眩晕等,于是出现失治误治的情况。通过对各种敛肝药物的比较,刘鸿恩发现乌梅最好用。他认为乌梅是“肝木脾土之救星”“排难解纷之佳士”,开发了乌梅汤丸系列。
刘鸿恩可谓是特立独行、敢爱敢恨的一个人。首先是《医门八法》这本书写出来后,他自己写序。为何自己作序,用他自己的话说,一是免得别人过于赞誉,二是免得别人难以着笔。他还真的有“自知之明”,书写出来后,却无法出版,因为他在书中抨击的医家太多,而且批判医家、医圣的言论太过激烈,故而书局没有给予刊印出版。这本书后来由他的后代整理刊印,赠发友人,很多人实践后发觉书中内容非常实用,才得以流传开来。在刘鸿恩的心目中,自汉迄明,所认可的医家仅有《瘟疫论》的作者吴有性、《广瘟疫论》的作者戴天章二人。刘鸿恩毫不留情地指出,即便是所谓的名医,殚精竭虑著书立说而不治病救人,只不过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也。(本文转自中国中医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