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春游记趣

作者:韩晓雯 时间:2023-04-25 点击数:

春天是郊游的时节,在花红柳绿的景色中嬉戏玩耍,不仅于身心健康颇有裨益,还能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初春的两个传统节日,清明节和上巳节,都有应景的春游活动,让我们和古人一起,走进明媚的春色中,享受春游的乐趣吧。

清明节:荡秋千、蹴鞠、放风筝以养生怡情

清明节是扫墓的日子,由于其时间在初春,正是万物萌发之时,而墓地又大多位于郊野,人们在墓祭完毕后,会分食祭品或聚会宴饮,并进行踏青、荡秋千、蹴鞠、放风筝等活动。也有说法是古时的寒食节与清明节日期相近,为防止冷餐伤身,要进行一些体育活动。

春日荡秋千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据南北朝时期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立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到了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最受女子喜爱的一项娱乐活动。五代时期王仁裕所撰小说《开元天宝遗事》中写道,每逢清明时节,唐宫中便会竖起秋千架,嫔妃宫女坐之,裙裾随风飘动,摇曳生姿,仿佛仙女从天而降,唐玄宗看后心醉神迷,称之为“半仙之戏”,于是长安市民纷纷效仿,荡千秋也开始从宫廷走向民间。

古时的秋千大多架设在树上,以两条绳索加上踏板构成。荡秋千既可以锻炼平衡和协调能力,还可以培养勇敢精神,也十分适合儿童。当身体随着秋千在空中飞荡时,郁闷的心情也随之释放,因此很多成人也喜爱这项运动。

蹴鞠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运动,就是用脚来踢皮革做的球。它最早起源于春秋时代的齐国,原是用来训练士兵的,后来成为广受大众欢迎的体育项目。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参与其中,是一种颇具趣味性的体育锻炼形式。唐代出现了充气式的足球,球体变轻,可以踢高,也没有激烈的奔跑和争夺,蹴鞠由最初对抗性的军事训练项目转变为轻松的休闲娱乐活动,女子、儿童也可参与,不以射入球门为目的,而以踢高和花样为能事,称为“白打”。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云“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踢球之高,竟能“屡过飞鸟上”,令人惊叹。

进入清明节气后,天空明净悠远,春风徐徐,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风筝,古时称为“鹞”“纸鸢”,放风筝作为清明习俗之一,流传已久。清代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中就记载有清明时节京城男女们扫墓归来放风筝的盛况:“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民间有‘清明放断鹞’之谚,为什么是“断鹞”呢?原来,在古代放风筝是带有一定迷信色彩的,目的是放掉身上的“晦气”。所以,古人将自己的疾病和烦恼都写在纸鸢上,当纸鸢放飞升高之后,把引线剪断,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疾病与苦闷都随着风筝一去不复返。放风筝的习俗流传到今日,早已褪去旧时的迷信色彩,成为广受大众喜爱的娱乐活动,更不失为一项顺应清明时节的养生运动。中国有句古语“鸢者长寿”,意思是经常放风筝的人寿命长。随着风筝游目骋怀,从医学上讲,对眼睛保健颇有好处,对心理健康也大有裨益。

上巳节:举行祓禊仪式以防病消灾

上巳节原为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周代时由朝廷主持,在水滨由女巫进行祓禊仪式。祓禊有祓除疾病、灾祸,修整、清洁身心之意。上巳节从诞生之初就与水有密切的关系,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以芳香的药草沐浴,谓洗去灾祸不祥,其实是以药浴达到预防季节性疾病的目的。祓禊仪式要在河湖岸边举行,又是在风和日丽的春季,于是逐渐由宗教仪式演变为春游活动。

魏晋以后,将上巳节定在三月三日。魏晋时期的文人士大夫向来以风雅而闻名,他们独特的郊游享乐活动也给上巳节这一民俗节日增添了几分雅兴。在水滨举行宴会时,将觞(即酒杯)置于曲折宛转的溪水中,随着水流徐徐流动,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饮酒,并即席吟诗作对,称为“曲水流觞”。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觞”活动要属东晋名士、书法家王羲之主持的兰亭修禊。参与者即兴创作了许多精彩的诗篇,并推举王羲之为之作序,这便是名扬千古的《兰亭序》。这次活动堪称古今春游之最风雅者。曲水流觞这般风雅的活动不是谁都可以参与,不过平民百姓也有自得其乐的娱乐方式,“曲水浮素卵”和“曲水浮绛枣”的习俗由此应运而生,即把煮熟的鸡蛋或红枣放在流水中,任其浮移,捡到者即可食之。

到了唐代,上巳节虽不如魏晋风雅,但却热闹非凡,官民同乐,歌舞升平。皇帝在这天于曲江池边宴会群臣,登紫云楼赏景,品珍馔佳肴,饮美酒佳酿,并以歌舞助兴。但节日本身驱邪祈福、防病除灾的原旨已难觅其踪,演变为娱乐活动。随着节日特色逐渐消失,上巳节的地位也日趋衰微。如今,我们只能从各地的民间风俗中窥见一些遗踪。如民国时期的北京地区流行“三月三日,病创者多以长流水洗之”,江苏吴中地区“(三月)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安徽寿春地区“三月初三日……妇女小孩,头插荠菜花,俗谓可免一岁头晕之病”,尚保存了上巳节洁身沐浴、防病消灾的寓意。(本文转自中国中医药网)


Copy Right 2017 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博物馆 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滨海东路508号 邮编:264199 联系电话:0535-5136935 设计制作:教育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