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惠民先生(左二)指导四大弟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药在维护人民健康、促进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在齐鲁大地,一大批堪称“儒医”的中医名家,伴随着共和国的发展而成长成才,他们勇于担当,冲锋在前,身先士卒,传承中医国粹,谱写了济世华章,为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刘惠民就是这一群体的杰出代表。
刘惠民(1898-1977),名承恩,字德惠,号惠民。山东沂水人。当代著名中医药学家、中医教育家,现代中医药学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共产党员,曾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保健医生。历任八路军鲁中军区医务处主任、山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山东省中医院院长、山东中医学院院长、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山东省中医文献馆馆长、山东省中医学会理事长、山东省中医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特约研究员等职。
立志学医享誉一方
跟很多中医名家一样,刘惠民也出生于医学世家。1898年,刘惠民出生于山东省沂水县黄山乡胡家庄,其曾祖父、祖父、外祖父及舅舅均是当地颇有名气的医生。
小时候,前来刘惠民家中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他们因疾病而痛苦的表情,让刘惠民从小就萌发了学医救人的志向。为了实现这一志向,他谨记祖父教导,苦读经史子集,努力打好古文功底。但学医之路并不顺利,16岁那年,刘惠民突然得了重病,不得不辍学在家。后经多方诊治,终于痊愈。这次生病经历,让刘惠民更加坚定了学医的志向。1916年,他拜当地中医李步鳌为师。跟师三年,聪颖好学又肯吃苦的刘惠民深得老师赏识。其间,刘惠民在李步鳌指导下,认真研读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著作,并学到了辨证、立法、识药、遣方的本领。1919年,刘惠民报名参加中医师资格考试,取得了全省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取得中医师资格后,刘惠民开始独立行医。
独立行医后的刘惠民,随着接诊患者不断增多,越来越深感自身的理论和实践还需进一步深造。于是,1920年,他又远赴奉天(现沈阳)张锡纯先生创办的立达中医院学习进修。立达中医院的弟子大多要经过三年学习才能应诊,但有扎实医学功底的刘惠民仅用两年时间便完成了所有学习进修内容。后来,刘惠民还参加了名医丁福保在上海创办的中西医专门函授学校,利用两年时间,学到了很多现代医学知识。两次学习进修,为刘惠民以后从事医疗工作、创办中医学校以及倡导中西医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1925年,学成归来的刘惠民在家乡创办协济学堂药铺,再次悬壶乡里。因医德高尚、医术精良,上门求诊的患者越来越多,他还经常减免贫穷病人的诊费和药费,而被患者尊称为“活菩萨”。
一心向党投身革命
刘惠民不仅关注民众的病痛,而且思想进步,一心向党,积极投身革命,充分利用自己的医生身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26年,刘惠民参加沂水县共产党特支领导人邵德孚组建的农民协会,任执行委员。
1929年3月,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召开,要求撤销《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刘惠民立即组织沂水中医药同行开会并致电大会,热烈支持他们的正义行动。
1938年,刘惠民参加八路军山东纵队二支队,任医务处主任。同时,他将沂水县乡村医药研究所更名为战地救护班,带领大家辗转鲁中山区,救治伤员,医治群众。
1940年春,因抗日前线药品严重短缺,刘惠民被秘密派回地方工作。他通过在沂水县许家峪开设诊所,为抗日军民暗中筹集医药用品。期间,刘惠民为了适应战争需要,积极主持研制和改进中药剂型,制作模具,将中药汤剂改制为便捷的片剂或药丸。
后来,刘惠民被组织任命为山东省卫生总局临沂卫生合作社社长,并在沂水县开办了鲁中南新鲁制药厂,兼任经理。其间,因战争和天灾影响,临沂地区经常暴发麻疹、天花、霍乱等疫病,刘惠民积极组织人员研制和生产了急救丹、疟疾灵、金黄散等多种成药,有效控制了疫情的发展,并生产了牛黄丸等近百种成药,有效保障了军民安康。
解放前,因根据地药厂对药材需求的不断扩大,刘惠民被调到界湖(今沂南县)开办山东大药房,并任副经理,负责药材的采购与经销工作。他充分利用医生身份,尽职尽责地开展工作,确保了对根据地的药物供应,有效保障了药厂正常生产。
刘惠民虽然早在1926年就参加了革命工作,但特殊年代为了有效利用他的医生身份更好地开展工作,党组织一直没有吸收他正式加入。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刘惠民才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披荆斩棘呕心沥血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刘惠民越来越意识到继承和弘扬中医药学、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早年1934年,刘惠民便与赵恕风合办了沂水县乡村医药研究所及中国医药研究社,招收了36名学员,开始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探索之路。
济南解放后,刘惠民与吴少怀、周凤梧等当地名医创办了济南市医务进修学校和济南市中医学会,并担任学校中医部主任及学会主任。
1953年,刘惠民负责创办济南市立中医诊疗所(现济南市中医医院),任首任所长,该所后来成为山东省第一家公费医疗单位。
1955年起,刘惠民被任命为山东省卫生厅副厅长,负责全省中医药事业恢复和发展工作。
1955年,经刘惠民倡议和主持筹建,山东省立中医院(现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正式成立,他任首任院长。
1958年,刘惠民又牵头筹建并创办了山东中医学院(现山东中医药大学),任首任院长。
后来,刘惠民又先后筹建并创办了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现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和山东中医文献馆。
1966年后,刘惠民虽然离开了领导岗位,但他时刻心系中医药事业发展,多次就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医药政策的落实、中医医疗制度的恢复等上书国务院及卫生部,其建议多次被采纳,许多问题因此得以解决。
刘惠民一生为中医药事业呕心沥血,兢兢业业,是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中医医疗、教育、科研事业当之无愧的主要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心系患者施惠于民
刘惠民心系患者,数年如一日,始终急患者所急,解患者所需,深受患者信赖与好评。
1961年,组织部门找刘惠民谈话,想让他到中央保健局任职。刘惠民问:“是组织决定还是征求意见?如果是组织决定,我无条件服从。若是征求意见,我还是希望留在山东为人民看病,但组织随时需要我随到。”就这样,组织部门同意了他的申请,刘惠民最终留在了山东。刘惠民的回答和选择既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党性,又体现了一名医者的从医初心。
刘惠民研读了大量经典医籍,在临床上又作了大胆探索,并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因而在内、外、妇、儿各科疑难杂症诊治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获得患者和业界广泛认可和好评。
刘惠民依托自己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创拟了肺得宁、首乌桑葚补脑汁、益智丹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剂,许多方剂,例如肺得宁合剂等,目前仍为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畅销院内制剂,在新冠肺炎防治和呼吸系统疾病治疗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刘惠民早年在家乡行医时,当地人大多生活贫困,常出现赊欠药费的情况,导致其诊所两次还不起购药款而陷于困境,他不得不通过典卖土地借债还账。他宁肯自己为难,也绝不耽误患者的治疗。
刘惠民对患者一视同仁,有求必应,有时甚至无偿提供自己珍藏的贵重药材。有一次,他诊治一高热不退的惊厥患儿,急需羚羊角磨汁服用。但此药稀有,很多药店也没有,即使有价格也十分昂贵。见孩子父母难以承受药费,刘惠民当即拿出自己珍藏的一块羚羊角交给他们,并详细讲解了使用方法。患儿按法服用后,很快便热退病愈。像这样感人的事例,在刘惠民的行医过程中屡见不鲜。
刘惠民晚年患病,在家休息和治疗期间,登门求诊的患者仍络绎不绝。他不分尊卑贵贱,坚持接待,认真诊治,时刻把患者放在首位。1971年,济宁一位20多岁的年轻人患急性视网膜炎,深夜登门求治。当时,刘惠民感冒高烧,刚服下药物正盖被发汗。但他不顾家人劝阻,立即起床,带病为患者诊治。他对家人说:“我不要紧,已是70多岁的人了,而他才20多岁,如不分秒必争地治疗就会失明的。”因救治及时,小伙子的病情很快得以好转。
刘惠民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他“立志学医,享誉一方”的学医之路、“一心向党,投身革命”的革命生涯、“披荆斩棘,呕心沥血”的创业历程、“心系患者,施惠于民”的为民情怀等,都与时代同频共振。刘惠民的经历和事迹,是当代中医名家成长成才、一心为国为民的生动缩影,极具代表性和感染力。
山东省委原书记舒同是国内著名书法家,当他离开山东时,将其从不示人的一帧松鹰图赠予了刘惠民,足见刘惠民在舒同心中的地位。(本文转载自中国中医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