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颁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15条规定:“推广卫生行政,增进医药设备,欢迎医务人才,以达减轻人民疾病之目的,同时实行救济外来的灾民。”1941年9月1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国医国药奖励优待条例草案》中明确指出,国医执行医疗业务者被称为医士,执行制药业务者被称为药师。这是对中医执业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认可。如果在医药上有所发明创造,还可以申请政府奖励等。这些政策的实施极大地鼓励了中医药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陕甘宁边区中药种类繁多,而据边区的林业调查报告显示,边区的中草药种类多达65种。遵照党中央“发展经济, 保障供给”的方针, 根据当时的形势和延安地区军民防病治病的实际需求情况,以“开发边区中草药、精制各种中成药、对历史悠久的中医药学进行科学地综合研究与改造”为主要任务, 以当地出产的中药材为原料,研制生产了多种急需的中成药如止咳丸、红色补丸、胜利茶、红白痢疾丸、八路军行军散、痧症丸、妇科调经丸、止咳散、胃痛散、补脑丸、退热散等。另外,还用化学方法提取中药有效成分制成麻黄素、黄芩碱、当归油等, 或用其他方法制成桂皮酊、陈皮酊等。
为培养中医人才,1945年10月,边区政府民政厅委托中西医药研究会主办中医训练班,招收25~40岁的身体健康、略具医药经验、粗通文理及有中等学识的男女50名,进行为期一年半的培训。培训课程包括技术(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药性、方解、炮制)和工作方针(卫生医药政策、卫生中医药运动、环境、妇婴及个人等卫生)两大部分,毕业后将在自愿原则下,由民政厅分配回原地或他县工作。
国医研究会经常组织中医到医院去参观,并举行中西医学术研究会议,以提高这些医生的学术素养。1945年5月20日,在参议会大礼堂举行第一次学术研究报告会,听取了中国医科大学傅莱医生《粗制青霉菌素》的报告,傅莱和他的助手指导听众参观他们带来的样品,并作了较详细的解释。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拓未来。在抗战时期,延安的中医药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陕甘宁边区广大军民的健康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对新中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内容均转自中国中医药网 2018年8月3日 刘运磊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 刘杰 中共延安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