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名医像——张从正

作者:甄雪燕 梁永宣 时间:2021-06-30 点击数:


绝句一

耽嗜医经五十年,

野芹曾献紫宸前;

而今憔悴西山下,

更比文章不值钱。

绝句二

书剑功夫两不成,

年来踪迹愈如萍;

而今濦水无鱼钓,

收拾渔竿海上行。

这两首诗记载在古医籍《儒门事亲》中,是金元四大家之一张从正晚年所作。诗中充满惆怅与怀旧的情调,反映了作者心有不甘又无可奈何的心绪。诗中“紫宸”是宫廷的意思,张从正曾经做过太医。

向往自由的太医

张从正(1156—1228),字子和,号戴人,金代唯州考城(今河南省民权县)人。张从正出生于医学之家,幼承庭训,13岁便开始随父亲学医,20岁即悬壶应诊。张从正喜好读书,推崇刘完素的学说,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学理论,以高超的医术闻名于世。随着名气渐长,张从正被征召入太医院任职,达到了事业发展的顶峰。但令人奇怪的是,张从正当太医不久便辞职了。

金末的刘祁曾撰《归潜志》,书中记述了金末100多位名人的事迹。刘祁早年随祖父和父亲游宦于开封,结识了不少名官显宦和文人学士,其中就有张从正。《归潜志》中提到,张从正离职与其性格有直接关系:“张从正为人放诞无威仪,颇读书,作诗,嗜酒。”也就是说,张从正为人性格豪爽,不拘小节,言行放诞,同时喜欢读书、作诗和饮酒。这种性格与太医院里唯唯诺诺、小心严谨的做派显得格格不入。此外,张从正治病剑走偏锋,不仅观点新颖,治法独特,而且胆略过人、敢想敢做,因此招致了其他太医的不满与非议。他本人在《儒门事亲》中曾经列举了很多当时攻击他的流言蜚语,表达出“技高常孤”的心境。张从正最后选择离开太医院,从此开始了诗、酒、书、医的自由生活。

从《儒门事亲》记载的200多个医案中可以了解,张从正的足迹几乎踏遍了今河南省全境,以及江苏、山东、安徽、湖北等省部分地区。他一边行医一边研究医理,还曾在郾城开设过讲坛,传播自己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当时,麻知几、常仲明、常德、张仲杰、赵君玉、张伯金等人先后随他学医,他亦经常与麻氏、常氏等人讨论医学难题,后来在他们的协助下完成《儒门事亲》一书。

张从正既注重吸收古人的经验,又不盲目追崇。他曾对麻知几说:“公慎勿滞仲景纸上语。”还曾经说过:“巢氏,先贤也,固不当非。然其说有误者,人命所系,不可不辨也。”对医圣张仲景和隋代医家巢元方这样的医界先辈,也大胆质疑,足见他胆略过人、敢于创新的人格特点。

中医界的“黄老邪”

金庸笔下的“黄老邪”性格古怪,凡事不受礼法,不按章法出牌,喜欢标新立异。张从正在金元医家中,无论行事作风还是诊病用药,都有“黄老邪”的神韵。比如,一般医生不敢轻易使用的汗、吐、下三种治法,张从正都能大胆应用。兹列举书中运用汗法治病的医案一例:

一妇人,身体发冷,饮热粥,六月天穿冬衣戴狐帽,仍觉寒冷,而且常年泄泻不止,每日服用生姜、附子等燥热的药物皆无效果,三年间遍请名医均无效。张从正诊脉时发现患者脉象如绳般有力,断定其并不是虚寒,而是热证。于是张从正用凉布搭其胸前,用刚从井里取的水反复淋其身,妇人大叫“杀人啦”,但张从正却丝毫没有停手的意思,反让人按住妇人,反复以冷水淋她。后来,妇人战汗出,常年郁于阴分的积热得以发散出来,随后痊愈。

上述医案足以看出,张从正诊治疾病胆识过人,且对汗法娴熟使用、准确把握,因为其深通医理,熟识药性,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正所谓“艺高人胆大”。这也是后世医家虽不敢尽取其方,却十分肯定张从正在医学上的造诣,敬佩其胆识的原因。张从正认为,凡病都是因为邪气入侵身体所导致的,所以强调治病时一定要先驱除外邪,邪去后正气自然平安,不能因害怕使用攻邪药而一味用补。他由此创立了独特的“汗、吐、下”攻邪法,成为“攻邪派”的鼻祖。

古代的“心理大师”

古代医学中没有“心理学”的说法,医家一般把属于心理的疾病都归于“情志”类,张从正关于“情志”治疗的医案就记载于《儒门事亲》中。用现代心理治疗方法来看,他记载的情志疗法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可以说张从正是古代最杰出的中医心理治疗大师。

早在《内经》中就已经提出“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的情志治疗思想。在此基础上,张从正完善了情志相胜疗法,并将该法付诸实践。例如,对喜极而病的人,张从正记载了一位庄先生治病的案例:在诊治患者时,庄先生为患者诊脉后表现出很难治的样子,故作惊恐地失声说:“我取药去”,然后便一去数日不归。患者等了许久后非常悲伤,对朋友哭诉道:“医家迟迟不归来,说明我得了绝症,治不好了,命不久矣啊!”庄先生得知后大笑,这才告诉患者他并无大碍。张从正认为,庄先生通过佯装取药不回的行为造成患者的恐惧,对大喜过度的患者起到了“以恐胜喜”的作用。

张从正《儒门事亲》中还收入了类似现代心理学中“转移法”疗病的事例,这是指通过转移患者对病痛的注意力,形成较好的精神内守状态的治疗方法。据载,山东杨先生给患者治疗泄泻不已时,发现该患者的腹泻是心理因素导致的,于是在诊病时,他并不急于治病,而是跟患者谈论日月星辰等天象,又跟患者下棋,以及谈论患者喜欢的笙笛,最后患者整整一天都没有出现腹泻。针对这一病例,张从正指出,杨先生先摸清了患者的爱好,然后投其所好,转移了患者对疾病过分的注意力,取得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张从正对于心理疾病的诊断非常准确。他曾遇到一个男子,始终不相信自己的妻子怀孕了,认为她得了疾病,再三要求张从正给妻子治病。张从正认为,这个男子应该是有心理问题,于是给他的妻子开了非常平和的补药,一直没有使用攻下的猛药。同时又通过语言、药物等方法给男子治疗,让他的心理障碍得到缓解。后来到了月份,男子的妻子自然生产,母子平安,男子对张从正亦非常感激。

由此可以看出,张从正对情志病的研究是颇见功夫的,也为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甄雪燕 梁永宣 北京中医药大学)



Copy Right 2017 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博物馆 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滨海东路508号 邮编:264199 联系电话:0535-5136935 设计制作:教育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