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并非人人适用

作者:王飞 时间:2021-03-12 点击数:

人们一听到六味地黄丸这个名字,就联想到补肾、治肾虚等等,但这种说法其实是概念模糊笼统、不准确的。有的人长期服用六味地黄丸,希望能够“延年益寿,强身健体”,但要知道,所谓的“补”也要对症才行。如果补的方向不对,甚至补反了,那就不仅收不到想要的效果,还有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六味地黄丸并非人人适合,一定要辨证准确才可使用。

立方之初 针对小儿

六味地黄丸首创于宋代医家钱乙,根据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变化而来。最初主要被运用于儿科疾病治疗。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明确指出六味地黄丸用于小儿“五迟症”,即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他明明白白说道:“仲景意中谓小儿阳气甚盛,因去桂附而创立此丸,以为幼科补肾专药。”这句话的意思是,张仲景说了小儿是纯阳之体,所以我去掉了桂枝、附子等阳热之药而创立了这个丸药,把它当作儿科补肾专药。《小儿药证直诀》中提到的五迟症,表现为小儿发育迟缓,肾怯失音、卤开不合、神气不足、面色皖白等证。

一方多用 异病同治

后来各路医家在使用中,发现六味地黄丸立方精妙,配伍精当。它不仅仅可以用于儿科,更能广泛应用于成年人肾阴虚的治疗。疗效显著,再加上电视广告的推广传播,一时间之间声名大噪,甚至一度被传成众人口中的补肾神药,无所不治。

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和丹皮按照比例8:4:4:3:3:3组成。其中熟地、山茱萸、山药这三味药配伍,有滋补肾肝脾的效果,称为三补;泽泻泻肾降浊,丹皮清肝凉血,茯苓淡渗脾湿,三药相配为“三泻”。通过三补三泻的方式,提高脾胃和肝肾运化能力,让肾脏得以滋养生息,达到滋补的效果。六味地黄丸并非一味呆补,而是既补且通,兼通兼补,所以功效卓著,疗效明显。这也难怪大家一说“补肾”就想起了它。

随着中医的理论发展,历代中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本着异病同治的原则,只要符合六味地黄丸的主症便会加以施用。这慢慢扩大了六味地黄丸的使用范围,如:咳嗽、小便不禁、虚损、怔忡、惊悸、头痛、眩晕、淋证、中风、虚劳、健忘、怔忡、惊悸、头痛、眩晕、腰痛、遗精等症状,只要是肾阴亏虚所引起,用无不效。

六味地黄丸除了肾阴亏虚,耳鸣耳聋、腰酸腰痛等症状外,还有两类人群也适合吃六味地黄丸。一类是足跟痛或足心发热的人。足底乃肾经所过,足跟痛或足心发热是肾气不能正常运化的表现,而六味地黄丸有滋补肾阴,促进肾脏运化的效果,脏腑与经络相互联系,可达到治疗足部的目的。另一类是有着虚火牙痛的人。这种牙痛与实火牙痛不同,虚火牙痛的牙龈并不肿,只是隐隐作痛。这种牙痛并不能通过清热祛火的药缓解,而且这样的患者在牙痛时喜欢喝热水。中医认为,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所以当牙齿出问题时首先要考虑到肾,从肾入手治疗牙痛的问题能收到很好的疗效。

准确辨证 注意禁忌

有补肾需求的人都可以服用六味地黄丸吗?并不是。我们要树立一个观念,任何药物,对症才是良药,不对症就是毒药。对症吃到病好也要及时停药,否则过犹不及。

那么,哪几类人不适合吃六味地黄丸?

肾阳亏虚类 表现为下半身有冷感,形寒肢冷,小便不利或小便量多,夜尿频数等;六味地黄丸是滋补肾阴的,肾阳虚患者不宜服用。肾阳虚患者怕冷喜暖,手脚发凉,若错吃了六味地黄丸,不但没有疗效,阳虚怕冷的症状还会雪上加霜。

脾胃亏虚类 表现为腹胀、食少纳呆、大便稀或大便秘结等;这类人服用后会影响食欲、损伤脾胃。

湿热体质类 有舌苔厚腻、小便短赤,舌边有齿痕、口中气味重、痰多等一系列湿气重的表现。

感冒期间 感冒期间服用补益类药物容易敛邪,导致外邪留连不去,延长病程。

服之有法 方为良药

六味地黄丸最好饭前30至60分钟用淡盐水吞服。中医认为补益药宜饭前吃,能得到更充分吸收。六味地黄丸若饭后吃,一方面胃内食物会稀释药物,影响药效;另一方面肾脏位于身体下方,食物也会阻隔其直达病处,影响治疗效果。另外淡盐水的作用是更好地辅助其发挥药效,正所谓“咸味入肾”。

六味地黄丸和补中益气丸最好不要同时服用,六味地黄丸病位在肾,方向向下。补中益气丸作用在脾胃,补气升举,方向向上。两者药势相反。若同时服用,药势相互影响,可能会引起腹胀。

六味地黄丸偏于滋补肾阴,作用较平缓。相比之下,同一系列的左归丸是跟六味地黄丸功效类似的中成药,并且作用比六味地黄丸更专一。

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二者主治不同,金匮肾气丸主要偏于补肾阳,针对症状有怕冷、腰凉、小便频、手脚冰凉等。六味地黄丸偏补肾阴,针对熬夜或有慢性消耗之人出现了腰酸腰痛、足跟疼痛等。

另外,大众对于补肾有误区,认为只有男性有补肾需求,其实不然。《黄帝内经》认为,人体乃至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方面组成的,女性体内的肾阴肾阳失去平衡,同样会得病。“阴阳四时者……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当女性出现了肾阴亏虚的症状,同样可服用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并不是男性专用,女性同样也可以吃。(本文转自中国中医药网)

Copy Right 2017 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博物馆 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滨海东路508号 邮编:264199 联系电话:0535-5136935 设计制作:教育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