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为什么写《伤寒论》
作者:宋永刚 时间:2019-12-30 点击数:
寒与热是具有阴阳属性的一对概念,寒属阴,热属阳。既可以指邪气,如寒邪、热邪,也可以是证候,如寒证、热证,还可以指药性,如寒性药、热性药等。
总体而言,北方的天气寒冷,而南方的天气炎热。就中国的气候而言,冬天的天气寒冷,而夏天的天气炎热。
极端的气温变化,能够伤人乃至害人,如极寒可以冻死人,这种情况在寒冷的北方时有发生,而极度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如果不能及时救治,也可以致命,此即为热射病。
可见,寒邪、热邪都可以伤人,那张仲景为什么写《伤寒论》,而不写伤热论呢?
在东汉时期,人们的生活条件很差,常常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在外,没有“保温设备”(缺衣),在内,没有热量来源(少食),寒冷的冬季常常是贫穷之家迈不过去的一道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若不是发生在天寒地冻的冬季,哪来的“冻死骨”?可见,对于寒邪伤人,人们常常束手无策。
而炎热的天气就不同了。面对极度高温天气,人们可以一脱了之,能够充分散热。再不行,可以下到河里去,冲个凉水澡,以使体温保持相对平衡。
那怎么还有中暑的呢?
首先要有高温天气,比如老农在田间干活,极重的体力劳动,挥汗如雨,导致有效血液循环容量降低,即失水,恰巧没带水,极度口渴,不能及时补充丢失的水分。这时候,老农支撑不住,一下子晕倒在地,即为中暑,此即为热邪伤人。
可见,热邪伤人的条件:一是脱水,二是不能及时补充水分。这两种情况同时发生,古今中外,其几率是比较低的。
金代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说:“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这一观点的提出近千年来一直备受争论,有人推崇,有人批判。但笔者认为,古人与今人的生活条件、生活环境虽说有较大的变化,但致病条件、发病过程、病症表现,却是惊人的相似,也可以说是没有变化,咳嗽还是两千多年前的咳嗽、呕吐也还是那个呕吐,腹痛也始终离不开腹部,心慌依然是那个心慌。
不仅北方人安装了暖气以御寒,南方人居住条件更是改善了许多,从家庭到办公室,从商场到酒店,从高铁到公交,处处安装了空调,该汗出的时候不再汗出。空调病、风寒感冒、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女性痛经等发病率明显增多,其发病原因之一,就是人们受寒的机会大大增加。
与过去不同的是,过去北方人受寒的几率高,而现如今,南方人受寒的几率却大大增加。不管怎样,张仲景分析了寒邪对人体的危害,故撰写《伤寒论》。
那么,有没有伤热论呢?
有的,也就是明末以来的温病学的兴起,以温病四大家为代表的温病学派,代表作如《温疫论》、《温病条辨》等,他们主张“疫病”是以感染“疫气”为显著特征的一类温病,也就是传染病。
然而《素问·热论》早就指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伤寒,固然以伤于寒邪为主,但其传变迅速,有寒化者,也有入里化热者,化热者,就是今天所言的温病。再者,传染病(即温病)的初期也是伤寒的表现。所以,温病并没有超出伤寒的范围。《伤寒论》诸方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黄连阿胶汤等都是清热名方,谁言伤寒方不能用于温病?
《伤寒论》是以论述人体伤于寒邪为契机的论治外感病的一部巨著,其辨证方法是六经辨证。寒邪伤人,肌表首当其冲,患者表现为恶寒、发热等,此为表阳证,即太阳病;也有的表现为但恶寒而不发热者,此为表阴证,即少阴病。寒邪内传,尚未完全入里,即居于表里之间,表现为寒热往来,以热多寒少者(原文即为寒热往来,以口苦、咽干为主要表现),即为半表半里的阳病,谓之少阳病;而寒多热少者(原文为厥热胜复),即为半表半里的阴病,谓之厥阴病。邪气继续传变,或直传入里,表现为热结里实之象者,此为里阳证,即阳明病;而表现为里虚寒证者,此为里阴证,即太阴病。
这就是张仲景的六经辨证,简明扼要,纲举目张,不愧为学好中医的一条捷径。
伤寒六经辨证简表
|
阳证 |
阴证 |
表证 |
太阳病 |
少阴病 |
半表半里证 |
少阳病 |
厥阴病 |
里证 |
阳明病 |
太阴病 |
(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博物馆 宋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