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医学中有很多具有神秘色彩的词语,“鬼门”就是其中之一。 “鬼门”指的是人体皮肤上广泛分布的汗毛孔。除了“鬼门”这一名称外,古代对汗孔还有很多其他神秘的名字,如玄府、气门、汗空等。这些名字从何而来,又作何解释呢?笔者经过遍查古籍,作了如下总结。
鬼门:“鬼门”最早的记载见于《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说:“开鬼门,洁净府。”《素问集注》对此作了批注说:“鬼门,毛孔也。开鬼门,发表汗也。” 张景岳解释了汗孔称作鬼门的原因:“鬼门,汗孔也。肺主皮毛,其藏魄,阴之属也,故曰鬼门。” 还有人解释说:鬼,故通魄。肺藏魄,主皮毛,汗从皮肤而出,称魄汗。汗毛孔称魄门(鬼门)。这里要注意的是“魄门”在中医里面指的是肛门。《素问·五脏别论》:“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王冰注曰“谓肛之门也。内通于肺,故曰魄门。”还有一种说法是:“魄”通“粕”。肛门为糟粕所出之处,故称“粕门”。所以称鬼门为魄门的通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玄府:“玄府”一词,亦见于《内经》。《素问·水热穴论》说:“……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藏府,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汗濡玄府。” 《灵枢·小针解篇》说:“玄府者,汗孔也。”《类经·针刺三十八》对“玄府”作注云:“汗属水,水色玄,汗之所居,故曰玄府……然汗由气化,出乎玄微,是亦玄府之义。”玄指的是黑色。黑色在五行中属水,所以《类经》上说“水色玄”。张介宾认为,《内经》之所以称汗孔为玄府,一是因汗由水化,玄色属水,汗从孔出,故有其名;二是因汗由气化,机理玄微,缘此得名。
气门:“气门”一词,亦首见于《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王冰注解说:“气门,谓玄府也。所以发泄经脉荣卫之气,故谓之气门也。”现代有学者认为,汗孔的开合也起着“供气出入,辅助呼吸”的作用,故称其为“气门”。
汗空:“汗空”之名是在论述“玄府”之名时一并提出的。《素问·水热穴论》:“所谓玄府者,汗空也。”《类经·针刺三十八》说:“汗……从孔而出,故曰汗空。”
另外,中医学中还有“腠理”一名,其所指为何,素有争议。也有人认为腠理即是汗孔,如《医钞类编·肢体门》说:“腠理,亦曰玄府。玄府者,汗孔也。”
具有奇异名称的汗毛孔,在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中,同样发挥着奇异的功能。
一、调节津液代谢:汗为津液所化。汗是津液代谢的产物。汗主要通过皮肤的汗孔而排泄,以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卫气功能之强弱,皮肤腠理的疏密,汗孔之开合,可影响汗液的排泄,从而影响机体的津液代谢。中医临床常以此来解释病机和指导治疗。如汗出过多必损伤津液,轻则伤津,甚则伤阴、脱津。正如《灵枢·决气》中所说:“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 ”。急性浮肿病证,中医多用宣肺利水法治疗,以排除多余水液,达到消肿目的,即《内经》中所谓的“开鬼门”。
二、调节体温:脏腑在气化过程中产生的少火,是正常的具有生气的火,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阳气。少火达于皮肤,使皮肤温和,保持一定的温度。汗孔是阳气藏泄的门户。《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一日而主外……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卫气调节汗孔开合的功能正常,则出汗的有无与多少能正常调控,体温即得以恒定。脏腑经络的阴阳平衡,气血和调,汗出无太过不及,则体温无高低之害,更无寒热之苦。阳热过盛则皮肤疏松,汗孔开张,增加汗出以泻热;阴寒太盛则皮腠致密,玄府闭塞,以减少阳气之丢失。所以《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涩不行,……则为溺与气”。若外邪袭表,卫气被遏,汗孔闭塞,散热受阻,则郁而发热,采用解表发汗药,可使汗出热退,此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的:“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之意。反之,若因故而汗出过多,散热过度,阳气外泄,可致“阳虚则寒”之证,甚至有阳脱寒厥之虑。
三、辅助呼吸:肺主气,司呼吸。肺合皮毛,皮毛上的汗孔有呼吸吐纳之功,故《内经》称汗孔为“气门”。《读医随笔·论喘》说:“凡人之气,由口鼻呼吸出入者,其大孔也;其实周身八万四千毛孔,亦莫不从而嘘嗡”。《医经精义》称:“皮毛属肺,肺多孔窍以行气,而皮毛尽是孔窍,所以宣肺气,使出于皮毛而卫外也”。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肺与皮毛均从外胚层发展而来,两者在胚胎学上有密切联系。现代进化论观点也表明,对于比较低等的动物,皮肤的呼吸作用较为重要。
看来,毛孔被称为“鬼门”、“玄府”,果然名不虚传。
(文/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系 徐宏举 刘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