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裂是一种口腔颌面部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不仅影响面部美观,而且影响咀嚼和发音功能,常常给患者造成心理上的负担。1600多年前,东晋一个叫魏咏之的唇裂患者通过唇裂修补手术治好唇裂,并因此踏入仕途,建功立业,终成国之大器,演绎了一个励志故事。
魏咏之获殷仲堪赏识
魏咏之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更为不幸的是,他还是一位唇裂患者。当时对唇裂有一个歧视性的名称——兔缺。魏咏之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在躬耕之余还刻苦学习。然而,魏咏之因为唇裂产生了自卑心理,“残丑如此,用活何为”,他常常如此叹息。
公元392年,魏咏之18岁,一个好消息传到他的耳朵里:荆州刺史殷仲堪帐下有一批好医生,其中有人可以治疗唇裂。
原来,殷仲堪年轻时,其父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殷仲堪亲奉汤药,衣不解带地侍奉父亲,同时认真学习医药知识,渐渐成为一名好医生。殷仲堪后来官任荆州刺史,仍亲自为病人把脉治病,还编写了一部医书,名为《殷荆州要方》。同时,殷仲堪还喜欢召集四方名医为百姓治病。在这些名医当中,就有会进行唇裂修补术的良医。
补好唇裂成大器
虽然魏咏之的家乡距离荆州千里迢迢,但为了治好唇裂,贫穷的他还是带上干粮踏上了漫漫求医路。魏咏之一路跋山涉水来到荆州,不顾身份卑微,拜见了殷仲堪。殷仲堪也没有因为门第之见将其拒之门外。经过一番谈话,殷仲堪发现这位年轻人志向远大、学识渊博、性格坚毅,觉得是可造之材,于是命令医生免费为魏咏之治疗。
医生给魏咏之检查后说:“您的唇裂可以割而补之,但手术之后百日之内不得语笑,只能喝稀粥养生,否则嘴唇受力,再次裂开,就不好治疗了。”魏咏之说:“别说百日之内不说话,就是让我半辈子不说话,以后可以利索地说话,我都愿意。”于是,殷仲堪专门找了间屋子让魏咏之住下,命令医生给他治疗。手术很成功,术后百日之内,魏咏之一言不发,只靠喝稀粥活命。百日之后,魏咏之痊愈了,看上去和常人一般。殷仲堪不但没有收取魏咏之一文钱的费用,还赠给他一大笔钱,作为回家的费用。
治疗好唇裂之后,魏咏之的自卑心理也不医而愈,从此他踏上仕途,从底层官吏做起,为国家屡建功勋,先后被任命为建威将军、豫州刺史、征虏将军、吴国内史、荆州刺史、持节、都督六州、领南蛮校尉等职。魏咏之成为高级官员后,仍旧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不以富贵骄人,尤其对穷人格外照顾,深受百姓爱戴。魏咏之去世后,朝廷表彰他的功绩,赠太常、加散骑常侍、追封江陵县公,谥曰桓,成为一代功臣良将的典范。
中医治唇裂历史悠久
在欧洲,法国名医安布洛兹·巴雷(1510—1590)所创的“8”字式缝合线修补唇裂是手术治疗唇裂的最早记载。《晋书》记载的魏咏之在唇裂修补术后为国效力的事迹,比欧洲早了一千余年,只可惜给魏咏之做唇裂修补术的医生并没有留下姓名。
到了唐代,出现了专职的整形外科医生,兔唇的修补也更为普遍。如晚唐诗人方干是一名唇裂患者。据《唐诗纪事·方干》载,由于其患有唇裂,科举屡屡不中,甚至有主考官员议论说其确有才气,但是录取他有碍观瞻,会被中外嘲笑大唐无人才。方干听闻之后遂隐居镜湖。后来方干遇到了精通唇裂修补的医生,帮助其修补成功,其后人们称这位医生为“补唇先生”。此后方干专心学问研究和著述,其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为后世称颂,谥曰“玄英先生”。
宋代的《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中将唇裂列为“胎内十二证”之一,表示可以通过手术进行治疗,但同时也指出唇裂虽然能够通过手术弥缝,但伤痕无法完全消除,这无疑也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
到了明代,对唇裂修补的记载更加翔实。王肯堂的《疡医证治准绳》记载了唇裂修补的具体步骤:“若缺唇缺耳,先用麻药涂之,却以剪刀剪去外些皮即以绢线缝合……以鸡子黄油涂,次以金毛狗脊毛薄掺些于上,次以封口药涂之,次日以茶轻洗……八日剪去线。”《益阳县志》记载,一位名叫洪涛的大夫给一位名叫荣藩的人做过唇裂修补术,也被称为“补唇先生”。《江宁府志》载,有一位名为吉人杰的医生有祖传的补唇秘方,7天就可以补好唇裂,并且看上去平整无痕。
清代中医修补唇裂的技术继续完善。顾世澄《疡医大全》对唇裂修补的记载更加言简意赅:先将麻药涂于缺唇上,用锋利的刀刺唇缺处的皮肤,随即用针穿丝进行缝合,之后涂上调好的相关药物,等到肌生肉满,抽去丝线即可。手术后的注意事项与魏咏之术后所遵循的大体一致。据《日本医学史杂志》记载,福建福州医师黄会友有祖传的补唇奇方,因治疗效果好而远近闻名。琉球国曾特意派医师魏士哲(琉球名“高岭德明”)到福州向其学习。1689年魏士哲学成回国,用学到的技术为琉球王的孙子等5个人做了修补唇裂的手术,成为琉球医史上的大事件。
(本文内容均转自中国中医药网 2019年6月6日 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