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一行走访螳螂拳国家非遗馆
作者:李传军 时间:2025-06-10 点击数:
2025 年 6 月 9 日,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博物馆馆长宫小飞带领馆内部分人员,协同公共教学办公室副主任、专业武术教师王云,一同来到所城里螳螂拳国家非遗馆,拜访了螳螂拳九代传人于永波先生。此次走访旨在深入了解螳螂拳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探讨其在中医药养生保健、大学体育教学以及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融合与发展。
于永波先生热情接待了来访人员,并详细介绍了螳螂拳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据于先生介绍,螳螂拳相传由明末清初的胶东人王朗所创,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王朗祖师融合古传十八家手法,从而创编出螳螂拳法。
在螳螂门古老拳谱《可使有勇》(梁学香著于道光年间)中记载:“昔者王朗老师,作为分身八肘,乱接、秘手,但论虚实刚柔,其妙无敌”,在《螳螂拳谱十八家拳祖姓名》中也提到“王朗的螳螂总敌”,可见王朗在螳螂拳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从莱阳传出后,姜化龙、宋子德、崔寿山、王玉山等先生于清末民初先后到烟台、青岛等地传授嫡派螳螂拳,使得螳螂拳在胶东地区广泛传播,并逐渐形成了如今烟台螳螂门的三枝四派,包括莱阳三山一脉的太极螳螂、烟台郝家的太极梅花螳螂、烟台林景山一系的七星螳螂以及龙口、招远林世春一脉的六合螳螂等。目前,螳螂拳不仅在全国各地流传,还传播至世界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谈到螳螂拳与中医药养生保健的关系时,宫小飞表示,中医药注重人体的整体调理和预防保健,而传统武术在强身健体、调节身心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螳螂拳也不例外。于永波先生对此深表赞同,并进一步阐述,螳螂拳的练习强调内外兼修,通过特定的动作和呼吸方法,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身体柔韧性和协调性,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例如,螳螂拳中的一些动作要求腰为轴、胯为核心,带动全身的运动,这与中医强调的腰部为“肾之府”,通过腰部运动来滋养肾脏的理念相契合。而且,在练习过程中,习练者需要集中注意力,调整呼吸,使身心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有助于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对心理健康也大有裨益。王云老师作为专业武术教师,也从运动科学的角度分析了螳螂拳的养生功效,他认为螳螂拳动作丰富,包含了多种身体运动模式,能够全面锻炼人体的肌肉、骨骼和关节,提高身体的机能水平。
针对如何将螳螂拳融入大学体育教学和教职工健身活动,众人展开了热烈地讨论。王云老师认为,螳螂拳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较高的观赏性,将其引入大学体育课堂,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武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于永波先生也表示愿意为大学体育教学提供专业指导,培养专业师资。
在教职工健身方面,宫小飞提出可以组织螳螂拳兴趣班,邀请于永波先生等专业人士进行授课,让教职工在工作之余通过练习螳螂拳强身健体。于永波先生建议,针对教职工的特点和需求,可以简化一些螳螂拳动作,形成一套适合他们的健身套路,方便大家学习和练习。此外,还可以举办螳螂拳比赛、表演等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武术文化氛围。
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一直致力于中医药文化及相关非遗项目的展示与传播。宫小飞表示,接下来计划打造螳螂拳专题展陈,通过实物展示、图文介绍、多媒体演示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示螳螂拳的历史渊源、流派传承、技术特点以及与中医药养生的关系等内容。于永波先生对于博物馆的这一计划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表示将全力支持,提供相关的展品和资料,包括珍贵的拳谱、器械等。
同时,双方还探讨了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具体举措。于永波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螳螂拳的传承与推广,培养了众多学生。他认为,非遗文化进校园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开展体验课等形式,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螳螂拳,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博物馆方面也将积极配合,组织相关的科普活动,将螳螂拳等非遗项目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此次走访活动在愉快而热烈的氛围中结束,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与所城里螳螂拳国家非遗馆达成了多项合作意向。未来,双方将携手共进,在螳螂拳的传承、发展与推广方面开展更多深入的合作,让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为中医药文化的繁荣发展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贡献力量。
